撰稿:admin 2024年04月27日 浏览 18 次
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4月20日上午10时,国际商学院第六期红色小课堂第二讲在逸夫楼二阶梯教室内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刘骏就“从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视角谈大国经济关系”进行讲解。
启航于历史的波澜壮阔
讲座开篇,刘骏匠心独运,借助《长津桥》与《志愿军》两部影片,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更以此为契机,追溯至抗美援朝战争的时代背景,进而自然过渡到国际货币体系的宏大叙事。刘骏系统梳理了从金本位制的辉煌,历经二战时期的动荡,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固定汇率时代,直至浮动汇率制度的兴起,展现了国际货币体系波澜壮阔的变迁史。
深潜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
随后,刘骏详尽分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过程,聚焦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经济困境:通胀加剧、贸易逆差扩大,加之越战负担与社会福利开支的双重压力,最终导致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失衡。1971年,尼克松政府暂停美元兑换黄金,标志着该体系的终结。随后的浮动汇率时代,伴随1973年石油危机等事件,全球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波动与挑战,国际货币体系步入新的未知水域。
透视中国“双顺差”现象的辩证思考
针对中国特有的“双顺差”现象,刘骏进行了深入剖析。她指出,尽管资本顺差看似利好,但也可能引发资本大规模外流,长期则可能导致经常账户逆差的风险,对汇率政策提出严峻考验。中国政府在应对过程中,既要维护出口竞争力,又要逐步放开人民币汇率,迈向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经济的自主性和韧性。
展望未来,谋定而后动
刘骏在总结中强调,面对国际收支的新挑战,中国正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汇率机制,减少外汇干预,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市场地位。此外,持续的改革开放,包括金融市场深化、产业结构升级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维度的努力,是中国适应全球经济变局,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策略。
本次讲座通过揭示国际货币体系变迁背后的全球经济脉络,助力学生理解当下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经济人才。同时,这也是学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响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有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