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admin 2021年10月09日 浏览 8094 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立于 1999 年,是我校最早招收的非语言类复合型专业之一,目 前已经形成包括本科、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培养体系。202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相结合,立足于对中国文化、经验和商业实践的高度认同,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能够主动适应行业变革,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国际经贸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应用经济学。授予学位是经济学学士学位。学制4年,修业年限为3-6年。实行主、辅修制,学生可在修业年限内,在主修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专业;设立荣誉学士学位,获得条件见2025版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学分课时分配计划表”。
本专业课内总学时为2384学时,计142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为12学分,总学分为154学分。具体学时及学分明细表如下:
课内总学时 |
2384 |
课内总学分 |
142 |
|||||
公共基础课程 |
通识教育课程 |
专业必修课程 |
专业选修课程 |
|||||
必修 |
选修 |
必修 |
选修 |
|||||
学时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
1008 |
56 |
224 |
14 |
864 |
54 |
288 |
18 |
1.公共基础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军事理论、劳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国家安全教育、中国共产党史(选修)、社会主义发展史(选修)。
2.通识教育课程模块:(1)历史、哲学与比较文明;(2)文学、艺术与文化研究;(3)社会科学与区域研究;(4)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5)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6)心理学、生命教育与身心健康;(7)研究方法与思辨创新;(8)国际通识课程。
3.专业必修课程:高等数学(上)、计算机与互联网、微观经济学(中/英)、高等数学(下)、线性代数、宏观经济学(中/英)、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会计学(中/英)、管理学(中/英)、统计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中/英)、跨国公司、货币金融学(中/英)、计量经济学、国际商法(英)、国际贸易实务、跨国并购(英)、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数字经济概论、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
4.专业选修课程:编程语言入门与应用(Python)、人工智能与商业、财政学、研究方法、中级微观经济学、机器学习与经济应用、数字贸易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45门课程。
5.实践教学环节:军事技能、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创新创业实践、专业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