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admin 2024年04月27日 浏览 20 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北外学生的法律意识与国际视野,增进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批判性思维的锻炼,2024年4月27日,国际商学院党总支举办了第六期红色小课堂系列讲座第三讲。本次讲座主题为《涉外法治建设与人才培养漫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刑事法律系教授王文华主讲。
王文华教授从三个层面——法益、法律战以及涉外刑事法治建设的重要性——逐步展开讨论。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涉外法治事件的常见性、建设涉外法治的必要性,以及改进现有涉外法治建设不足的策略。王教授还结合同学们的职业选择,介绍了涉外法治的具体领域。她详实的知识储备和风趣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
谈到法学与商学的渊源,王教授首先提到,法学作为上层建筑,需要有经济基础支持。而法律制定的目的,是要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社会民众福祉。由此,王教授引入了本次讲座漫谈的第一个话题——法益。法律保护谁的利益,有时需要多方平衡。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北外秉持着“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在涉外法治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冲突和纷争,越来越转化为法律战。这也是王教授漫谈的第二个话题。王教授举例说明在军事博弈、领土冲突、科技争端等不同事件中,最终都落脚在法律战之上,表明了这一策略在当下的常见性。法律战的盛行,能够约束各方按照规则办事,但同时也对了解各方规则、掌握法律武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外事务越来越走向法律化,进而走向刑事化。涉外刑事案件越发普遍,这要求我们提高对于涉外刑事法治的认识。
那么应当怎样建设涉外刑事法治呢?王教授讲到了第三个话题:涉外刑事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目前虽然有《反外国制裁法》等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长臂管辖权的法律,但是缺乏实际内容,宣誓性小于实际可操作性。而目前的国际形势,使中国更加迫切地需要应对国外挑战。王教授提出,涉外刑事法治建设的具体路径,可以从实践与理论融合,跨学科融合,跨文化融合三个方面推进。来自实践的涉外刑事法治案例亟待更新和补充,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际发展的结合。此外,未来理想的涉外刑事法治人才,要能够具备多领域知识,要会讲中国法治故事,才能更好地帮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涉外法律案件中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先加强文化认同,然后才是制度认同。涉外法治要带着良善,去做跨文化的心理、知识储备,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涉外法治刑事工作。
对于未来同学们可以参与到的涉外法治工作的具体领域,王教授也给出了切实建议。她从立法、司法、执法、涉外法律服务和国际组织五个方面为大家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她鼓励大家注重培养涉外法治素养,努力成为能够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本次讲座通过对涉外法治建设的逐层深入探讨,多维度介绍了涉外法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与经济的互动,以及法律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增加了北外学生对涉外法治领域的知识和理解,也为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实际指导与启发。它深刻契合北外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的育人目标,也是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良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