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北外G20研究中心举办区域经济月度沙龙·直面TPP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应有的态度

发布日期:2015-11-09

点击量:

11月6日,北外区域经济月度沙龙就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特邀嘉宾丛立先教授从五个方面对TPP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做了全面分析。

 

 

丛立先首先简单介绍了TPP的基本情况。TPP最早由文莱、智利、新加坡和新西兰四国提出,2008年美国加入,之后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7国相继参与TPP谈判。他表示,商品和服务贸易、农产品市场准人、知识产权、国有企业等议题是TPP谈判期间的主要问题。今年10月各国最终达成协议,TPP现已迈入签署生效阶段。

丛立先教授将TPP谈判划分为创始四国、美国加入、日本加入、完成谈判和签署生效五个阶段,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加入对TPP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通过TPP谈判为自己进行国际战略布局,它加入后就主导了整个谈判进程。TPP谈判议题和具体条件都充分体现了美国的主张。而作为亚洲的重要经济体,日本的参与则加大了TPP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为深入理解TPP,丛教授对TPP文本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TPP谈判文本的全面化、美国化、超前化特点显著。它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但是它更多地反映了美国在很多议题的理想化想法。经过多次谈判,12个成员国最终达成的法律文本一方面保留了全面化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出妥协性和全局性的特征,各成员国在许多议题上都相互做出了让步。

TPP现已完成谈判,丛立先认为,TPP将会在贸易、制度和国力三个方面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在未来可能会有所缩减,中国在制度和国力方面也将面临一些挑战。中国根据协议文本,国有企业和制定性垄断企业、劳工和环境这三项条款对中国来说还是存在一些困难,是研究的重点领域。另外,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和争端解决领域也需多加关注。

丛教授表示,对于TPP谈判,中国目前宜持积极开放的立场,应该早做准备,深入分析TPP制度内容,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科学的应对举措。他建议,除了结合国情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制度之外,中国也要重视谈判并促成区域性或国家间(尤其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例如东盟、正在谈判的中日韩自贸区等)自由贸易协定,有意识地建立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伙伴关系,抑制或排除TPP不利因素的潜在影响。中国既要对WTO等多边体系进行维护与改革,又应创建RCEP、一带一路、中非合作、中拉合作等新秩序。
 

撰稿:G20研究中心 左洁

价值观(Value):多样性 · 可持续性 · 全球视野 · 持续改进

本科教学/招生 88816844

研究生教学/硕博招生 88818121

国际办(国际交流) 88817751

学生事务(辅导员) 88816499

MBA中心 88818052

出国留学招生 88818769/8850/8197

来华留学招生 88816563/6763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 北外 (西校区) 国内大厦2号楼

邮编:100089   Email:ibs@bfsu.edu.cn

愿景(Vision)通过共享全球商业实践与科技进步,为未来商业人才提供成长平台,建设一所连接中国和世界商业文明的全球化商学院

使命(Mission)融合多元文化、激发持续创新,培养具有开放视野、社会责任和全球胜任力的未来商业精英

Copyright © 2015-2025 北京外国语大学 京ICP备 05066830-15